圖書館位于校園東西向主軸線的正中。形體采用了非常完整的方形,如一顆方印落在校園的中心位置,以“獨石”的姿態錨固在周邊環境中。
不同層級的公共空間組合在一起,延綿流動在建筑的內部,包裹住相對穩定的使用空間,使得這個封閉體量的內部釋放出各種開放的可能性,不同狀態的開放空間激勵使用者展開多種形式的活動,使用者在其中得到多樣交流的體驗。
建筑中的外遮陽、中庭以及空中庭院作為自然空氣和光線的入口與通道,過濾掉外界不良的氣候因素與直射的陽光,使圖書館內部空間更適宜閱讀與藏書。建筑外表外遮陽與玻璃幕墻之間的間隙以及建筑內部的中庭形成豎向的吹拔空間,通過系統合理地組織建筑內的通風口,引導建筑的自然通風。綠化立面與室內的空中庭院能夠讓人近距離親近自然,營造出舒適的生態環境。
建筑沿垂直方向分為三大功能區:一、二層及地下層的東部,為建筑最為公共的部分,包括門廳、咨詢、出納、報告廳、綜合閱覽、展覽等功能空間;三至七層為開架閱覽部分;八、九層為服務于師生的研究室和社團活動室。從平面看,建筑沿東西向分成三段,南北兩段布置功能相對穩定的空間,中段布置相對活躍的公共空間。
建筑內部共有四組豎向交通核心,分別布置在正方形平面的四角靠近公共空間的部位。東面兩條主要服務讀者,西面兩條主要服務后勤及消防。水平方向上,人流與書流到達南北兩塊功能區后可在內部自由流動。南北功能區通過空中通道聯通。位于建筑下部的報告廳與綜合閱覽室也可通過地形化的大臺階到達。
建筑底部橫亙著一條地形化景觀平臺,延東西方向伸展,將綜合閱覽空間、報告廳、和室內外景觀平臺組合在一起,也使得建筑堅實地錨固在校園基地上。景觀平臺的上方為五層通高中庭,建筑頂部兩層布置了若干小庭院。室外庭院與室內小單元的功能空間交織在一起,賦予了工作環境舒適宜人的空間品質。
建筑的東西立面為淺灰色石材幕墻與石材百葉的組合。南北立面的外側均籠罩一層不銹鋼綠化槽作為外遮陽,南立面的內層為全玻璃幕墻,北立面的內層為玻璃與鋁板組合幕墻。雨棚及中庭上空懸浮的體量均外包不銹鋼。地形化景觀平臺的側墻采用手工拋光黑色混凝土。室內的核心筒、斜格柱、樓板側邊緣等可見的結構均為混凝土的真實表露。